禅茶文化在“三茶”统筹中的社会价值

禅茶文化在“三茶”统筹中的社会价值

10阅读 2023-07-05 05:32 文化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故乡。佛教自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以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茶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之一,自古以来就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佛门僧侣参禅打坐的必需品。无论是唐代的《百丈清规》、宋代的《禅院清规》,还是“吃茶去”等禅宗公案,对茶都有详细的记载。“禅茶一味”或者“茶禅一味”的提出正是体现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的生动结合,也是推进佛教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随着禅茶在当代的兴起,人们对禅茶认识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禅茶文化研究的文献就多达100多篇。关于禅茶的定义和内涵,无论是学界还是佛界,都给出了多种理解和解释。本文认为禅茶是僧人在寺院借以传递禅定内涵与境界的茶,其要满足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环境——寺院;二是主体——僧侣;三是目的——传达禅定的内涵与境界,三要素缺一不可。综观目前茶的市场,出现了诸多现场,如很多人借禅茶来推销茶叶,或是将禅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推广等。首先,禅茶不是一种商品,也不能作为一种商品去进行运作;其次,也不是寺院做的茶就是禅茶,或是市面上花枝招展的人手上拿着佛珠手串泡的茶就是禅茶,禅茶更是一种境界,一种特定环境下的感知、感受,对人生的一种领悟。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武夷山茶园时,明确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计有江北、江南、华南、西南四大茶区,19个省、自治区,1000多个县、市产茶,全国茶园总面积约为1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禅茶文化如何为茶产业、茶文化赋能,推动茶领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值得思考。

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者之间的关系

坚持茶文化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他在考察福建武夷山茶园时将“茶文化”置于“三茶”统筹的首要位置,以强调茶文化对于茶科技与茶产业的引领作用,可见总书记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中华茶文化之博大精深,在于“以文化人”,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的软实力,只有抓住“茶文化引领”这只软实力的手和“茶科技赋能”这只硬实力的手,茶产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要以茶为媒、以茶会友,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茶事活动等,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内涵,向社会大众讲好茶文化的故事,真正让茶走进寻常百姓的家。

坚持茶产业创新。茶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产业,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一是以绿色为发展,提高茶的品质;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树立茶的品牌;三是以平台为契机,增进茶的交流。茶产业的发展,不仅是过去茶产业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而且也是今后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更是我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阐释。

坚持茶科技赋能。推动科技赋能茶产业是推动中国茶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路,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要牢牢把握未来乡村发展的契机,着力打造茶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这也需要我们开拓思路,展开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等多方合作,合力打造数字茶叶园,真正为茶产业、茶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目前茶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以茶叶种植、泡饮原叶产品加工等为主,生产规模小,盈利模式单一,龙头茶企少,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茶产业链条;同时,茶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缺乏说茶、评茶、讲解茶文化的人才。另外,没有统筹科技,很多现代化机器未能很好应用,或是没有能力运用等,以及茶旅融合市场开发不足。

禅茶文化发展对策及案例分析

以禅茶文化为媒介,坚定不定建平台、传能量。位于茶都的杭州灵隐寺,茶文化底蕴深厚,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带有浓浓的佛教气息的云林禅茶是灵隐寺多年来一直在落实的文化品牌,它以云林茶会、禅茶文化研讨会、禅茶文化培训以及禅茶文化走出国门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向国内外传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云林茶会。云林茶会的举办创始于2009年,每年举行春、秋两季茶会,每次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如“花语茶香”“清香和合”等。茶会期间,伴有一系列茶艺与文艺表演,在幽幽的古筝、笛声、梵唱音中,品评的嘉宾们与茶人们以茶为媒,一同品香茗、聆佛音、悟禅意,品味传统文化的厚重深蕴和生命真谛。2021年春季云林茶会携手松阳县委县政府,向社会广大人士品鉴和宣传“松阳香茶”“松阳银猴”“崇觉罗汉茶”等;2021年秋季在武义延福寺举办云林茶会,宣传和品鉴“武阳春雨”“武义香茗”以及骆驼九龙的黑茶等。

禅茶文化培训。多年来,致力于面向社会招募的禅茶文化培训课程,课程有分长期的专业茶人培训,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禅茶三日研学班”、与浙江云林书院协同开展的“法云茶文化课”,以及在杭州佛学院开展的禅茶课程,至今已经培训了将近400余人,通过培训让更多从未接触过茶文化的人逐渐养成喝茶、品茶的健康习惯,从而向身边更多的人传递茶文化、茶知识。

禅茶文化论坛。要继承和发扬禅茶文化,重要的是要深度挖掘“禅茶一味”“茶僧一缘”“茶寺一体”等禅茶文化资源。通过举办禅茶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的茶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禅茶文化内涵,以及茶文化与茶产业、茶科技的关联,至今已经举办了九届。2022年在松阳县举办第九届禅茶文化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会,学术成果丰硕,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期间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举办了“荷塘月色”茶会,不仅品鉴了松阳的特色茶,还展现了松阳的文化。

禅茶文化交往。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茶文化是对接中华文化与国外多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如今云林茶会已经走出国门,走进美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尤其是在2017年11月在法国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灵隐之夜”,通过云林茶会的形式向国际友人讲述了中国文化,传递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以茶文旅融合为牵引,坚定不移补短板、增动能。茶旅融合这种形式之所以成功,并非表面看上去的茶叶销售与旅游服务相互带动这么简单,这后面其实有一个文化系统的支撑。如何将茶旅有机融合,讲好中国茶故事?在“茶禅一味”理念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旅游+文化”的转型。

径山茶因诞生于径山寺而得名。它闻名于宋,至今有1200余年历史。在新时代的今天,径山茶结合“全域旅游”“国家标准茶园创建”等项目,开展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等,成为游客观光休闲的地方,以茶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建设陆羽泉公园,深入挖掘陆羽在杭史迹,集中展示径山禅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渊源,弘扬江南水文化,使陆羽泉公园成为以茶、禅、水为主题的,融合历史闪光点与当下美好生活象征的市民休闲好场所;推出非遗文化+茶旅,径山茶宴已成为径山乡村旅游主推的互动体验项目,在茶宴周边,依托非遗等文化和生态资源,径山镇还设计推出了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制作等多项体验活动。

“大佛龙井”作为品牌新秀只有不足三十年历史,但它很好的融合了茶山、茶市等资源,逐步探索出茶旅之路,新昌茶乡作为上海世博旅游示范点,把佛茶之旅列入世博会的精品线路。新昌连续举办茶节盛会、茶摄影活动、茶叶诗会、茶叶笔会、茶艺茶道表演等,不断挖掘茶文化内涵,弘扬了茶文化。该县还在旅游业和茶业产业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结合点。2015年,“中国茶市”已被认定为AAA级景区,通过与旅行社挂钩,到茶市的游客达到3万多人次,“禅茶之旅”成为了新昌旅游的又一张金名片。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定不移固成果、促衔接。在茶文化赋能和茶科技创新下,目的是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和成果的转化。

崇觉罗汉茶。南宋初年位于松阳县的崇觉寺的住持雪堂和尚与灵隐寺住持佛海禅师(瞎堂慧远)为同门师兄,二人交情甚笃,相传当年灵隐寺住持佛海禅师赠送两颗罗汉松,并种植在崇觉寺门口,崇觉寺的僧众也将寺院附近的茶叶精制成茶礼——罗汉茶,回赠给灵隐寺,由此留下了罗汉松和罗汉茶的一段佳话。2021年松阳县委、县政府特地邀请杭州灵隐寺参与崇觉寺扩建项目,并同步推动文化康养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康养基地,双方经过沟通和探讨,结合佛教文化重新恢复创制了寺院茶——“崇觉罗汉茶”,并作为松阳崇觉寺的茶品牌,工艺、种植、采摘等方面都进行创新。在浙江大学茶学系的支持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比色法,分别测定了松阳相同鲜叶原料加工成绿茶、罗汉茶和红茶的生化成分。这也是松阳县以文化和科技赋能茶产业升级,应对松阳县茶文化品牌缺乏积累,从而形成以低价为优势的批发市场,为各地茶商提供无品牌溢价的初级原料茶的现状,是一种引导当地茶产业进行文化赋能和品牌化升级的一种举措。

做好“三茶”文章,关键在“统筹”三个领域,禅茶文化作为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的结合,在赋能中国茶产业,促进茶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大力开发具有禅茶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将观光休闲、旅游度假、文创研学、健康养生、农耕体验等元素融入生态茶园,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新格局。

要深入挖掘全国各地茶文化历史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引领,尤其与茶文化紧密结合的禅茶文化,不断丰富和提炼禅茶文化资源,如传说、公案、茶诗词歌赋、茶歌舞、禅茶史料记载、寺院饮茶等。以禅茶文化为平台,向社会大众普及茶知识、宣传茶文化。加强禅茶文化人才培养,通过禅茶文化培训班,大力培养爱茶、懂茶并且对佛教教理教义有着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人才队伍。

在做好禅茶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茶科技的创新与研究,树立良好的具有禅茶文化内涵的品牌,向社会讲好禅茶文化故事,尤其要加强绿色、健康的理念,让其传递出具有佛教文化中的慈悲、包容、感恩的理念。

文:本文选自《茶博览》杂志2023年04月第4期P56-P61,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作者:释光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杭州灵隐寺住持。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专访两位茶科院士 - 关于茶的保健、农残、喝茶规律心得

下一页:下关秘境邦东那罕大树小方片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